:::

如何評量反思寫作?

:::

反思寫作評量發展與研究/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反思寫作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達成自我學習的目的。通常可以透過檢查訊息來源、分析思維過程、是否提供合理且開放的解決方案,確認學員是否經由反思或日誌得到學習的本質。反思的評估方式可以是15至20分鐘的面談裡,觀察與談人的言論、手勢、動作等給予提問與回應,也可以透過審閱學員的報告、心得、課堂筆記等書面反思,發現問題所在。反思訓練過程的初期,常以繳交日誌的數量(每次約2,500字左右)鼓勵學員開始起筆,接著逐漸提高日誌在課堂評量的比重,最後予以標準評價並進行討論。這些討論會是督促學員與自己的寫作對話,協助學員釐清邏輯或點出癥結,希望學員針對問題延伸再思考。

如何評估反思寫作,學術界有幾種參考方式。Wedman及Martin(1986)使用Van Manen的標準,劃分來調查實習教師在日誌中展示的反思能力 (Van Manen, 1977; Moon, 1999a)。Wanen整合實際操作,區分「是否有效應用教學知識」、「能否應用實務」以及「可否將道德標準整合實地操作之中」三個區分等級,評估省思考層。Hatton及Smith(1995)更徹底的將反思寫作認可標準劃分為「描述性文章」、「描述性反思」、「對話式反思」、「批判性反思」四個向度。這種評量標準可以顯現反思日誌的品質和深度,亦可從這套層級架構中區分更細緻的評界標準。應用範圍較廣闊,適合各種反思活動設計的評價標準,可以參考King及Kitchener的反省判斷。Ross發現King和Kitchener(1981-更新版1994)提供了反思評量程度的發展基準,他們將反思批判模型分七個階段,前三階段屬於「前反思性思維」專注於描述所見所聞;第四、五階段屬於「準反思性思維」帶有選擇性的使用證據推得結論;第六、七階段能夠開始使用不同的觀點解釋議題,才真正進入「反思性思維」,模型整理如【表一】。

臺北醫學大學連結上述文獻的評估方法,結合Bain的五個層次反思架構( Bain et al, 1999)發展一套結構化的反思書寫模型【表二】。訓練過程中會引導學員在反思日誌中仔細的「描述事件(Description)」,例如描述實習過程至今,個人在醫院親身遭遇或觀察到的令你印象深刻的臨床事件。描述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想法或評估(Feelings、Judgments or Evaluation),分別針對以上二項敘述,進行個人觀點的分析(Analysis),譬如說明該事件為什麼如此發生?你為什麼有這種感受?你為什麼如此判斷或評估?接著將事件「議題化分析」,試著經由小組討論,針對自己所描述的臨床事件再做一次分析,但這一次要從簡單的想法中發展出議題,並針對該議題作多觀點的分析,提出「行動方案規畫」,說明從此事件中學習或領悟到什麼,或是未來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情境我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比較理想。評量方式會針對學員撰寫的反思內容能否符合上述邏輯【表三】,其中包括是否養成分析推理和反省的能力,最後期待反思訓練能幫助學員精進專業技術,達成目標成就自我。當然書寫、談話與反饋等任何相關內容、個人資料未經允許,絕對不會對外公開,更不會影響學業成績。


【表一】反思批判模型
  階段 辯證概念 舉例
前反思性思維 1 信仰不需要理由,知識被認為是絕對且具體存在,可直接觀察。 我知道我所看到的。
2 服從權威信仰所給予的理由。 如果出現在新聞裡,它必定是真的。
3 權威信仰被個人意見捍衛,無法區分證據和信仰的關係。 當有證據表示,人們可以用這種或那種方式說服大家,那麼這將是知識;在此之前,它只是一種猜測。
準反思性思維 4 據理力爭得來的論點,選擇符合既定的信念的證據。 如果他們有證據,我會更傾向於相信進化。這就像金字塔:我不認為我們會知道。你要問誰?沒有人在那裡
5 信念是根據某找背景所調查的規則,以及依照特定內容對證據的解釋而合理化的。 人們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其他的理論可能就如我的一樣真實,但是根據不同的證據。
反思性思維 6 知識信仰來自不同領域或不同觀點的辯證,解決方案的證據和意見亦需要比較評估。 這輩子很難確定。踏實是有程度之分的。你到了一個點上,你能夠肯定在這個議題上個人的立場。
7 查詢多方合理證據之後,使用最適當或最可能的推論評價,並對當新知識保持開放態度,即接受新的評價。 我們可以判斷一個爭論用如何深思熟慮的立場,什麼樣的理由和證據用來支持它,以及一個人如何前後一貫的比較這個主題與其他主題。


【表二】五個反思層次
Reporting 純粹描述事件經過
Responding 描述心情、判斷、評估
Relating 與經驗聯結、加上個人意義
Reasoning 表現高度轉化和概念化
Reconstruct 深度分析發生原因、探討理論與實踐之關係


【表三】臺北醫學大學反思評量模型
反思內容 1. 組織及脈絡清晰度
2. 完整度
3. 豐富度與多元性
學生能力的培養 1. 經驗描述能力
2. 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形成問題並且反省的能力
4. 追求改善的行動能力
學生成長與成就 1. 不同概念與技術的進步
2. 達成自訂的學習目標
3. 達成教師所訂定之課程核心能力指標
cron web_use_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