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達人

:::

技術達人 / 在書寫與繪畫之間:藝術家劉致宏的創作生活


在書寫與繪畫之間:藝術家劉致宏的創作生活


訪談 / 林文琪、吳姿瑩

整理 / 吳姿瑩


問:身為一位藝術家,通常是在甚麼情況下開始創作?

答:我個人比較算是有感而發地創作,只要有一點想法就可以去做,因此創作是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像是生活的記錄。 以前創作的狀況,是在我前面有一個展覽的目標在等著,為此去想我所感興趣的東西是甚麼,再從外圍去收集資料,最後將之呈現出來,必須經過很多準備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比較像是「製作」。以前的畫風也比較工整的,完成的樣貌必須在事先就規劃好,跟自己沒有太多連結,得附加一些東西自圓其說,比較沒有進入某種經驗的強烈感覺。而現在比較像是記錄,隨著生活一起走、一起過,只是把它轉換成圖像,比較像是「創作」。或許不是呈現一個完整的景,而只是一閃而過的光,比較個人、比較私密。跟生活經驗連結在一起的創作,感覺上比較踏實。


問:以前的創作為何沒有與生活經驗結合?

答:並沒有一個具體或所謂的轉捩點,藝術市場非常接受我的創作,學校老師的評價也不錯,在甚麼都好的狀態下,卻產生了自我懷疑,再加上那樣的創作方式,越來越多人模仿,越來越多人會,越來越多人可以輕易的轉移過去,自己就開始懷疑創作的價值在哪裡?我自己在哪裡? 大學時期的創作與生活無關,眼界就這麼小,所以關心的就在那個範疇裡,沒有把創作跟正在思考的東西關聯在一起,畫的東西沒有經過生活上的反省。生活更豐富,作品可能就會更豐富、更好。我也去咖啡廳當服務生,嘗試不同的生活經驗,當你的作品開始有了自己,作品散發出來的感覺跟以前就會不一樣。


問:書寫在你的創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答:書寫與繪畫是重疊的,我一邊畫畫,就會一邊想為什麼要畫下這個生活片段的記錄,說話的時候用圖像去思考,會先產生模糊的畫面,會想為什麼會有這個畫面,為什麼會去這個地方,去的時候發生了甚麼事情,呈現創作的時候再將之對接起來,例如退伍後在MOT的個展《光武− 劉致宏個展》,畫作和書寫是以並列的形式呈現。

我覺得書寫會反過來開發思想和創作能力,有人說文字不需要出現在畫作裡或是畫作的周圍,不應該讓觀眾看到,但如果繪畫和書寫兩者都看成創作的話,那只是用不同材料表達出來的差別。而且繪畫是圖像的語言,書寫是文字的語言,其實一樣是創作、是記錄。畫畫時,我常想一堆有的沒有的東西,畫的當下又不斷產生想再記述的問題,可是畫面已經被決定好了,因此書寫與圖像是互相補充的,把圖像沒有表達完整的補足。我想要給觀眾更多,所以我會用文字補充,讓畫面跟觀眾之間有多一點的解釋,補足我的不夠,以及我不夠聰明的地方。

我的每件作品都有文字,只是有時文字沒有一起展出。我的習慣是完成的作品可能會先放在臉書上,文字在畫畫的時候,同時就在想了,只是順序上是畫作完成後才書寫,像在寫反思。文字完成後不會再修改,我不在乎文字優美與否,因為那是示意性的文字,比較像一則新詩、一個段落,並不是一篇文章。我隨身帶著速寫本,走到哪就畫到哪,當場創作是紀實,而回到工作室以回憶的方式創作,就會有比較多的修飾。


問:如果是紀實的話,為何不選擇以攝影的創作形式記錄?

答:雖然攝影也能容易喚醒記憶,但是繪畫的過程卻可以重新再經歷那個當下,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攝影容易受設備的影響,無法隨心所欲在創作。對我來說攝影比較不是創作,因為這毫無選擇性,畫面上不能做取捨,比較無法單純留下我想留下的東西,而且太快速,所有的東西都在按下快門的瞬間結束。攝影跟速寫的差異,除了停留的時間,還有就是取捨也是一個原因。速寫的停留是在觀察對象,當然攝影也可以透過鏡頭觀察,可是這兩種觀察是不一樣的,攝影在一個比較客觀的狀態下留下事物的形象。拍照的當下細節比較不清楚,事後看清楚才再經過挑選。但速寫的過程就能看到很細節的東西,畫面雖然被簡化了,但是被畫上去就代表有被看到,必須做比較細節性的觀察。我喜歡看細節,在畫畫的時候可以做很細節的觀察,用細節觸摸。


(完)

cron web_use_log